秋分在野
編者的話
今日將秋兩半均,平衡晝夜等長勻。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像一把玲瓏的剪刀,既平分晝夜,也平分秋色——一半收獲,一半蕭瑟。于是,農人手捧沉甸甸的糧食,滿臉含笑;于是,古往今來文人雅士留下許多悲秋、傷秋、念秋、懷秋的千古絕唱……
在高原秋分的時序里,秋色藏在純凈的天空中、綿延的雪山上、漸黃的秋草尖、滿坡的彩林里,成群的牛羊間……也藏在人們美好的思緒里。
本期“江河源·節氣之美”,帶您與作家和畫家一起,以秋色秋景為背景,秋風秋水為筆墨,書畫秋分的悲歡離合、秋日盛景。
秋分無生田,準備動刀鐮。母親說這話時,五石嘴上空的雁陣已飛過兩次。那時候大哥剛參加工作,我和二哥還在上小學,家中大小活計都靠母親一人操持。平日再苦再累,母親也還能撐得過去,一到秋收時節,她就分外發愁。莊稼一旦成熟,就得搶著收,不然有可能來陣猛雨,糧食全都留到地里了,有時候穗頭太干太脆,大風吹來,一些菜籽破莢而出,折損不少。為此,父親請辭鄉鎮中學教務主任之職,調回村小,教書之余幫母親干些農活。
農村孩子都是大人的好幫手。放學回家見大人下地還沒有回來,就包攬了做晚飯和飲牛喂馬的零碎活兒,即使家里新添了電視機也不敢打開來看。因為秋分一到,日子就愈發短了,做完家務還得抓緊時間寫作業,有時候還會停電,作業寫不完大人們從來不說什么,怕的是老師手里的教鞭。我協助二哥做好晚飯,就去田間叫父母回家吃飯,他去準備喂馬的夜草。我家的麥地距離村莊不遠,大部分青稞種植在霍爾灣溝的兩側。每次進入溝內,都會遇見成片的鐵線蓮,有的花朵正在開放,有的已零落了花瓣,只剩下一頭“白發”,時間再久一些,那些“白發”也會飄落。這就是植物老了的樣子,莊稼和人同樣如此。如果天氣晴好,我會揪一些開花的鐵線蓮下來,分給自己的左右手,再讓左右手各派出一員“猛將”前來對戰——將兩株鐵線蓮迎頭相交,再用力一拽,“功力不濟”的一方當即“頭顱”落地,強大的一方則完好無損。這本來是小伙伴們一起玩的游戲,但那時候各自都有活干,少有“對陣”的寬裕時間,所以就一個人坐在石頭上玩了。自然不敢“戀戰”太久,因為飯還在鍋里熱著,二哥也大概知道我去了多久。
遠遠看見父親坐在塄坎上磨鐮刀,但我并不朝他喊“吃飯走”。父親平素威嚴,連他的學生們都這樣說——劉老師雖不罵我們,但看到他眉毛里“綰疙瘩”時,大家都很害怕。我從熟悉的麥香中找到埋頭收割的母親,告訴她飯已做好,牛也飲了水,羊都圈好了,只等她和父親回家吃飯。母親對我的匯報顯得比較滿意,但她并不抬頭,手中鐮刀仍然快速地劃出弧線,枯黃了的麥稈便脆生生地離開了泥土。母親問我會不會打青稞“葽子”,我雖見過卻從未上過手,于是母親開始教我——選一束略帶青綠的青稞,連根拔下來,抖落根上的泥土,分成兩束,將穗頭并齊,拿右手逆時針一扭,將穗頭扭向自己懷里,然后將兩條“葽腿”平放在地上,就打成了“葽子”,用來捆綁割好的青稞??吹侥赣H嫻熟的手法,不由心生敬佩,就在她的指點下學了起來。剛開始容易失敗,試了幾次后終獲成功,趁著還沒散去的興奮勁兒,我也割了四五個捆子,笨拙地排列在麥捆隊伍里,卻也贏得了父親少有的贊許。大學錄取通知書送達前夕,我剛在麥田里割完了四十八個捆子,溜進袖口和褲腿里的麥芒,戳得我渾身生疼。上大學后,除了國慶期間回鄉去挖洋芋,我再也沒有割過麥捆,霍爾灣溝里的鐵線蓮也是孤寂地生長了許久,后來竟收攏了自己的領地,遠不如那些年時茂盛。
如今的我年屆不惑,拿時序來說,人生近乎抵達了秋分時節。踵踵坎坎半生,來到城市謀得一份職業,可以糊口,也可以碼字,其實也是一件幸事。只不過對時間的感受更深了些,對紛擾世事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應對方法。吃了秋分飯,一天短一線。依然是母親口中的這句諺語,讓我倍加懂得了惜時疼人,尤其是二老,如今已逾耄耋之年,我需要扽緊每個尋常日子的纖繩,告訴每一位親人:糧食在戶,秋分在野。
秋分夕月
秋分·麥粒如金家家福 朱錦明 繪
□劉新才
秋分已至。
瞧,太陽達黃經180°,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秋分亦將
平分秋色:
從萬物開始繁茂的立秋到草木終成黃落的霜降。
秋分啊秋分
一半陰
一半陽
秋分啊秋分
一半夜色
一半日光
瞧,太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
鴻雁南飛,鷙鳥潛藏。
我們的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
夜漸長。
誰讀《夕月六章》:迎光。升光?,幑?。瑞光。涵光。保光。
香爐一盞。
紅燭兩根。
酒爵三只。
盤碟碗盞等祭品盛器若干。
總有儀典:
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
秋分來,迎接陰氣走強,以至太陰,于是,秋分祭月。
祭月于萊山。
祭月于民間。
瞧,瞧!在南北兩極,秋分這一天,大陽整日在地平線上……
鏈接
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的第四個節氣,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四個節氣之一?!洞呵锓甭丁り庩柍鋈肷舷缕分姓f:“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鼻锓诌@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這天還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間,因此還有著“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秋分過后,太陽直射點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因此,秋分日后,北半球氣溫將逐日下降。故而我國有農諺:“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據考證,最初祭月節定在秋分這天,不過由于這天不一定都有圓月,后來就將祭月節由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農歷八月十五日。
古人將秋分節氣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意為秋分后就不會再有雷聲了。二候蟄蟲坯戶,意為蟲類受寒氣驅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別殘秋,準備冬眠了。三候水始涸,涸是干竭,意為隨著降雨量的減少,秋分后天氣會越來越干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會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