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花

——仰韶文化花卉葉瓣紋曲腹彩陶盆

1c1b0ede-ca14-4b32-9e88-26ab8498c882.tif.jpg

花卉葉瓣紋曲腹彩陶盆

文化類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出土地點: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陽洼坡遺址

基本信息:高22厘米、復原口徑23.7厘米、復原腹徑26厘米、底徑11厘米。泥質紅陶,斂口,折沿,鼓肩,曲腹,平底,此器為殘片修復。黑彩,肩腹部主題紋飾為由上下兩弧線三角、直線紋構成露白為特征的花卉葉瓣紋,花卉葉瓣紋之間用細直線紋飾相間隔。器物雖殘損嚴重,但器形、紋飾均很清楚,特征鮮明,是仰韶文化西傳青海的實物見證。

210eef3b-ac27-4d9a-a5c2-d3d55292ada2.tif.jpg

民和陽洼坡遺址出土仰韶文化尖底瓶殘片

0f81ec1f-fc83-46b0-aa01-41e0c12d3cc3.tif.jpg

民和胡李家遺址出土仰韶文化曲腹紅陶盆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標志之一,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被詩人艾青喻為“人類童年的智慧之花”。它伴隨著農業和人類的定居生活出現,是人類早期審美和藝術創作的重要載體。在黃河流域,彩陶最早出現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在隨后發展起來的仰韶文化時期,史前彩陶藝術逐漸發展到了頂峰。

仰韶文化因最早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一般分為早期的半坡類型和中期的廟底溝類型,其中廟底溝類型彩陶上由圓點、曲線及弧邊角等元素構成的各式花卉紋,構圖精美,色彩艷麗,被譽為“華夏之花”。廟底溝類型時期,彩陶傳播到整個黃河流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掀起了中國史前時代的第一次藝術浪潮,這種彩陶藝術大范圍地擴散,標志著更深刻的文化認同,為后來大一統文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距今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進入青海東部地區,在黃河谷地落地生根,出現了安達其哈、胡李家、陽洼坡、紅土坡等遺址,青海由此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先民漸次揮別了鏗鏘擊石的舊、中石器時代,他們摶土成胚,勾線描圖,火燒成器,譜寫了青海源遠流長的文化史和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交流史,實證了青海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責編:喬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