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為何多網紋?

(9月 23日,七版,??笨行模┻@個(9957070)-20220923101249.jpg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同心圓圈紋內彩陶盆。

(9月 23日,七版,??笨行模┻@個(9957072)-20220923101238.jpg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圓點弦紋雙耳彩陶壺。

(9月 23日,七版,??笨行模┻@個(9957068)-20220923101210.jpg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圓點網紋彩陶壺。

文化類型: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出土地點:民和核桃莊拱北臺遺址

基本信息:高28.8厘米,口徑13.0厘米,腹徑28.7厘米,底經12.5厘米。橙黃色泥質陶,侈口,微卷唇,直頸,扁鼓腹,平底。通體繪黑彩??诓繛樽凅w葉紋,頸肩部為弦紋,上腹部為網格紋、圓圈內填十字圓點紋,下腹部為波紋、圓點紋、弦紋。該件彩陶壺器型規整光潔,構圖層次分明,線條流暢,顯示出高超的構圖技巧,是一件珍貴的彩陶藝術品。

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把彩陶作為生活用具,彩陶結合了土的凝重和火的熱情,蘊含著無比豐富的想像,成為史前先民展現非凡藝術才能的重要載體,是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史前先民繁衍生息的歷史見證,是人類審美意識的標志性器物,也是青海文化中最為古老、最具特色、最有誘惑力的一盞歷史明燈,它閃爍著中國西部遠古文化的靈光,記載著原始人類的滄桑和巨變。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1924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及其助手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洮河岸邊的馬家窯村。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北部。該文化承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按年代順序分為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大致延續了一千多年。

馬家窯文化彩陶中的幾何紋通過并置或反襯的方式,用點、線、面的表現手法將靜止與運動、繁縟與簡潔的線條在曲與直、疏朗與密集的映襯對比中體現出來。用點勾出造型的基本輪廓,以線作間隔,以面將漩渦紋、波紋等動感強烈的花紋填充進去。用動感強烈的花紋做主題裝飾,靜態的平行線為輔助紋飾,平行線紋在整個圖案中呈間隔狀態出現,起到了聯系整體、烘托主體的作用,使陶器整體圖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顯得生動、活潑、絢麗。

其中圓點紋的演變經歷了一個由具象到抽象、由寫實到寫意的過程。廟底溝類型的圓點紋較為抽象,馬家窯文化前中期的馬家窯類型和半山類型則為若干個大小不等的圓圈紋,到了馬廠類型發展成四大圓圈紋,同心圓內加圓點、十字、網格等紋飾為填充內容,構成一組完整的裝飾圖案。

根據氣候學的研究成果,在距今5300年——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甘青地區粟作農業發達。但與甘肅中東部地區不同的是,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河湟地區海拔較高,氣候相對干旱,雖然粟作農業發展迅速,但是作為生業模式的重要補充,漁獵經濟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彩陶紋飾上,就是網紋的大量使用,這種紋飾一直貫穿于馬家窯文化早中晚各個時期,成為了馬家窯文化彩陶的一大特色。

責編:喬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