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邊墻:世界屋脊上的萬里長城(下)

(9月9日,七版,??笨行模┵F德古城(9895150)-20220909094841.JPG

貴德古城 官春明 攝

(9月9日,七版,??笨行模┫虏表楇S(9895148)-20220909094852.jpg

湟源下脖項隨堡壕塹 楊金花 攝

古代除了用烽燧煙火傳遞軍事信息外,另外一種通訊方式是派信使傳遞官府文書及相關信息,稱作“驛傳”。西寧對外交通聯絡主要靠陸路,自漢代以來就設有驛站,歷代相沿。明制,陸路設馬驛,專為公差往來、遞送使客、飛報軍情服務。明代西寧衛下設有7馬驛,初期在西寧衛城及老鴉設有2驛,后又增置平戎驛(今平安)、嘉順驛(碾伯城)、冰溝驛、巴州驛、古鄯驛。

軍堡與衛、所、驛城不同,是以軍事防御為主的設施。屯軍的城堡或營地屬于軍城或軍堡。駐軍的城堡建置規模要明顯小于衛、所、驛城。軍城或營地修建選址出于軍事之需,依山形而建,靠近長城,或距長城不遠,或筑于扼守的關隘及要沖之地附近。

西寧衛屬邊衛,因是少數民族交錯雜居、互爭雄長之地,故在此推行土司制度、茶馬互市、尊崇宗教等是明朝經略西寧衛的重要方略。土司制度興起于元,成熟于明。明代在青海境內的世襲土司,主要設于青海東部的河湟地區,在今海北藏族自治州西部和柴達木地區設“塞外四衛”,分領牧業區藏蒙各族。明時,西寧衛土司十五家,主要分布在西寧周邊的互助、樂都、民和、湟中等地。

馬為重要的騎乘工具,是征戰、騎射、驛傳不可缺乏的重要戰備資源。因此,養馬、征馬是歷代王朝的大政之一。明代將養馬作為一項長期國策,與茶馬互市同為解決戰馬所需采取的兩項基本國策。明代初年,在今民和、樂都、互助和西寧市的農耕區廣設牧馬苑監。永樂年間,西寧衛有四監十六苑。當時上苑牧萬匹,中苑牧七千匹,下苑牧四千匹。其中,大通苑堡,經分析該堡屬甘肅苑馬寺祁連監下轄四苑中的大通苑。

民屯堡寨,也叫“村堡”,起初是村民為防匪患、抵御侵擾,自行募捐修建的自衛性堡壘。隨著堡寨數量增多,在歷次抵御外敵入侵的過程中,其重要性日益凸顯,于是官方有意識地把它們組織起來,將其納入由長城本體、軍堡、烽火臺、峽榨、闇門等組成的防御系統中。河湟地區至今仍有許多以“堡”“寨”命名的村鎮。

據《西寧府新志》記載,在環繞西寧衛修筑的邊墻上還建有19座闇門,結合文獻所載名稱和里距等分析推測,有兩處闇門可能系從東向西排列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的土墻上,如東闇門開于老營莊長城段,西闇門開于下廟溝長城段,這兩處闇門今已無存,但是其所在位置依然是現今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

另有兩處闇門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境內,如西石峽闇門位于南門峽長城墻體上,柏木峽闇門位于龍王山長城墻體上。還有14座闇門從南向北排列在西寧市湟中區境內的墻體上。

闇門也稱暗門,是指在長城沿線一些重要的通道所開的方便之門。闇門的建筑結構因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位于交通要道的闇門,如上營城(大班沙兒闇門),門洞較寬,建筑均較為規整,有些門洞上還建有門樓等,其旁邊另設有守護闇門的關城。

峽榨是明代西寧衛為防環青海湖地區西海蒙古的侵擾攻掠而在各交通要道設置的軍事設施,用來阻敵侵擾、查察行旅,是當時西寧衛防御西海蒙古的第一道防線。

西寧周圍群山環抱,其與外部的聯系多是通過較大的溝谷實現的。峽榨大多位于西寧四周的溝谷之內,一般設在溝口或溝谷內較為狹窄的地方。

在《西寧衛志》中,對西寧衛周邊各峽榨的方向、位置,以及距西寧衛城及相關重要堡寨的里距、根據敵情戍邊出防的路線、阻敵防御應變措施等,都有詳細的記載,并有多處在述及峽榨時提及闇門。

這些記載直觀地反映出,闇門與峽榨關系密切,峽榨屬防御體系中的首道防線,長城本體及闇門則為第二道防線,兩者均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闇門所處的地形極為重要,既為出兵的重要通道,也占有聚兵伏擊來犯之敵的有利地形。

明代西寧衛的邊墻與闇門、峽榨、堡寨、烽燧等共同組成一個網絡式的防御系統,并采用了兵民聯防共同抗敵的防御措施。一旦遇敵侵擾,烽火臺立即報警,當地百姓首先進行防御,隨后酌情集中各地優勢兵力前往夾擊。其兵力配備遵循集中、分散相結合的原則,較好地解決了防線漫長與兵力相對不足的矛盾。

闇門與峽榨作為當時西寧衛整體防御系統中的一環,歷史上在遏敵侵擾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曾經的軍事設施已失去原有功用,其意義在于它們體現著中華民族的軍事智慧。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墻,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并配置有長駐軍隊,是一個點線結合的整體防御工程。修筑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采取的積極措施,既可以積極防御,又可以積蓄力量、繼續進取,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御體系發揮出了卓有成效的軍事作用。

長城的主體工程大都建立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

長城獨特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探索它的行列之中。人們在追尋著古老長城遺跡的建筑之美,同時,也在追尋著長城內外民族融合的那段古老歷史。

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修筑長城的巔峰時代。明代長城西起今天的甘肅省嘉峪關市,東達鴨綠江畔,而作為長城支線的青海邊墻,在很長時間里,并不為更多人所知。

青海明長城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代長城遺存,它曾經見證了西部邊地歷史的盛衰變遷,穿越了時空的滄海桑田,而今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后,依然屹立于崇山峻嶺之巔。

2019年4月18日,國家測繪局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我國明長城的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青海省境內的明長城約為363千米,是萬里長城中最高的一段。

2021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委托青海省文化旅游攝影協會組織專業攝影團隊,奔赴有長城遺跡遺存的12個縣區實地拍攝了六千余幅再現青海明長城四季風光的攝影作品,并精選其中的284幅,編輯出版了《世界屋脊上的長城——青海明長城》畫冊,首次以藝術視角集中再現了青海長城的歷史風貌和獨特魅力。筆者有幸參觀了以這些攝影作品為主要內容的青海明長城攝影展,看著那一幅幅偉大壯觀的長城照片,我感到,長城并不是一段破敗的、冰冷的墻,看著一段城墻、一座烽火臺,就有和古人對話,和建筑者對話的感覺,給人以深深的震撼觸動和吸引。

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長城的發展歷史,終于發現一個古老而深刻的秘密,正是這道偉大的長城,造就了農耕和游牧兩大族群的碰撞和融合,而長城本身也是兩個族群在農牧交錯地區拉鋸式爭奪生存空間的產物。長城成為農耕與游牧文明的緩沖地帶,最終促進了文明的融合。

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決定了整個中國大陸古代經濟、文化大致分為東西兩大區的天然布局。構成了古代中國大陸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長城就坐落在它們的自然交匯處,長城既將兩種經濟、文化隔開,又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地區與畜牧業經濟地區的關系集中表現于長城一線,農業經濟、農業文化與畜牧業經濟、畜牧業文化的對立統一也沿長城一線展開。與此相對應的中國古代的民族問題也于長城一線表現得異常突出,無論是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合與交流,還是民族間軍事、政治上的斗爭,都沿長城一線展開,它對于主體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主體民族與長城帶其他各民族的關系,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都曾起過重要作用。這是由于中國古代經濟體系中農業經濟與畜牧業經濟的對立統一所決定的。

農業和畜牧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方式,農業需要人員定居穩定生產,而畜牧業卻需要人員流動放牧,兩種生產方式各有其不同特點,因而農、牧兩大類型的經濟、文化自古就有矛盾的一面。畜牧業生產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使之對農業有很強的依賴,又常常造成兩種經濟、文化的失衡,出現嚴重的對抗。而古代牧區保留的部落亦兵亦民的集群社會組織,很容易形成軍事優勢,有時進入農業區掠奪,給農業區造成極大破壞。長城的修筑與存在,便起到了把農業和牧業民族隔離開來,借以增強對畜牧業民族掠擾的抗御能力,使之不能輕易得逞,從而有利于保護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和先進的生產方式,有益于社會生產力和封建文明的發展與積累。

更重要的是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進的關系。農業經濟既需要畜牧業為自己提供農耕、運輸用的畜力和戰馬、牲畜、皮毛、珍貴藥材等,也需要不斷向畜牧經濟區出賣農副產品及手工業產品等,使畜牧業經濟地區成為農業經濟地區的重要商品市場;而畜牧業經濟不僅需要農業經濟地區提供糧食、布匹和用鐵、金、銀等制成的各種手工業品,而且也需要向其出售自己的皮毛、藥材等產品,這樣便促使兩種經濟的貿易交換沿長城一線不斷展開??梢?,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同時也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業、牧業經濟朝著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這道橫亙在北方大地的人工建筑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在長城之內不同的民族融入農耕文明,而長城之外,牧人的身影從未消失,農耕與游牧的碰撞與融合為燦爛的中華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城顯然不再是民族的分界、地理環境的分野,它是農業經濟和牧業經濟的匯聚線。

而今,長城古老的烽火臺上狼煙不再升起,曾經的鼓角爭鳴、刀光劍影早已遠去。而青海明長城經歷了幾百年的歲月洗禮,見證了人類為避免戰爭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宏偉的明長城,最終成為長城內外民族融合的見證者。長城鼓舞著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意志、勇氣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賦予這一偉大建筑的內涵。

在世界文化遺產的群星中,中國長城是人類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其建筑規模之恢弘、形制之嚴整、所經地形之復雜,無不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偉大才能。在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中具有其獨特性和唯一性,堪稱世界最雄偉壯觀的奇跡之一。

青海明長城是中國長城的組成部分,在歷經了四百多年的滄桑后,我們所面對的這段長城就是一段若隱若現的歷史,它的遺跡承載著各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記憶。雖然在許多地段,漫長的歲月早已將它的身軀侵蝕得殘破不堪,但歲月的滄桑絲毫無損于這些城墻無可比擬的歷史價值。正如有人所總結的:“長城豐碑不僅銘刻了中華民族大融會大結合的歷史事實,而且也是各族人民智慧與血汗的結晶”。

責編:喬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