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舞蹈紋彩陶盆(下)
舞蹈紋彩陶盆(圖片由青海省博物館提供)
文化類型: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出土地點:同德縣宗日遺址
基本信息:泥質紅陶,高12.5厘米,口徑22.8厘米,斂口,卷沿,小平底,黑彩紋飾??谘靥幱谐山M的對頂三角紋和成組的斜線紋,外壁繪有三道平行弦紋。內壁繪有兩組手拉手群舞的人體裝飾,一組11人,一組13人,共24人。人物的頭部用圓點來表現,頸與身子為一體,用一筆繪成,腰部以圓球形表現女性豐臀。人物之間以豎列平行弧線紋、斜線紋、圓點紋相隔,人物的腳下飾有四條平行弦紋。這些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極富藝術感染力,呈現出一幅生動形象、飽滿充實的集體舞畫面,靜態中透著靈動、古樸中蘊藏著灑脫,隱隱中折射出遠古舞姿的神韻。
宗日遺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黃河岸邊的二級臺地,“宗日”系藏語地名,意為“人群聚居的地方”。1994年—1996年經過三年的發掘,開挖31個探方、清理出341座墓葬、18個灰坑,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銅器等不同材質文物23000余件。該遺址是目前黃河上游考古發現的時代較早、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尤其是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二人抬物紋彩陶盆等,對研究青海遠古部族的宗教、藝術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
宗日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的繪畫構思、布局與上孫家寨的舞蹈紋彩陶盆的繪畫風格基本一致,不同之處,只是盆內舞者均為女性。舞蹈紋彩陶盆演繹的舞蹈活動,并非是一種純粹的審美舞蹈的再現,而是一種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儀式活動,以集體舞的形式慶祝五谷豐登,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為了達到某種宗教或巫術方面的效果,舞蹈者們往往借助于對動物的模仿,如在面部紋刺出獸紋,手執鳥羽,身披獸皮,借此來達到某種超自然的能力;或者以某種動植物的某個部分作為部落的標志而在宗教儀式中加以表現。
舞蹈是史前人類祭祀的一種常見的形式,此時的舞蹈具有強烈的功利性質和明確的原始宗教內涵,既有無形的崇拜寓意也有實用的祈禱需求,因此,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舞蹈紋,應是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專用器物,為這些實用的舞蹈紋彩陶具賦予人的格性和靈魂,用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了生命的活力。
青海土族有一種稱作“跳神舞”的舞蹈,每年農歷正月初八、十五日,村民在寺廟里舉行“剛日納頓”儀式,在佛堂前煨桑、點燈、上香、叩頭祭祀后,由若干年輕人戴上兇神惡煞的面具,穿古裝神衣或翻穿皮襖,在佛殿前跳神舞辟邪禳災。這些保留到現在的巫術舞蹈中“舞者數人或數十人”,法師若干人,在跳神時,配置一定的裝束,跳圈、排隊或一人領隊其余隨后,或為5000多年前舞蹈紋彩陶盆所表現場景的延續。
這種手挽手人群形象是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彩陶和巖畫藝術中的一個常見主題。在新疆、內蒙古、西藏、黑龍江、寧夏和廣東、廣西、云南、福建、江蘇等地發現了大批巖畫點。這些巖畫從東到西,自南至北,分布地域十分廣泛。大多描繪先民們在原始社會中勞動、生活、宗教活動的情況,其中幾乎普遍都有舞蹈的生動畫面。
舞蹈紋彩陶盆的彩繪技法和總體構圖充分顯示了古人類在實踐中所積累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人創造了藝術,藝術表現了人。這件舞蹈紋彩陶盆,成為我們研究新石器時代原始宗教、舞蹈、美術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