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什群峽握橋史話
修建于1934年的古什群握橋。 馬明全提供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一路奔流,匯聚了青海高原上眾多的河流小溪后,急匆匆來到甘青交界處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在這里,黃河水的長期切割造就了古什群峽,呈現出碧水映丹霞的獨特景觀。
古什群峽也稱為“公伯峽”,從隆務河橋到贊卜乎村,全長15公里,是黃河自尖扎進入循化的必經之地。
古什群渡口作為軍事要地,從漢代起就已經修建了古城和橋梁,漢代修建的橋梁稱逢留河橋,吐谷渾時期修建的稱河厲橋,宋徽宗時期修建的稱大通橋。
據史料記載,古城有南北二城,南城坐落在循化縣查汗都斯鄉贊卜乎(今紅光村)村西。門開于南,東西長120米,南北寬20米-30米。北部臨河岸無墻,城內有一沙溝將城墻隔為兩部,黃河岸邊石質橋基上建有握橋。北城坐落在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峽口村西,古城分內外兩城,內城偏西,北城墻與外城西城墻重合,南臨黃河岸邊,無城墻,岸邊石質橋基上的握橋聯通南北二城。外城東西長180米,南北寬60米,東西各開一門,夯土筑。
鄧隆在《甘肅黃河橋梁考》中認為此二城可能始建于漢時。據《沙州記》《水經注》記載:“吐谷渾于河上作橋,謂之‘河歷’橋,長一百五十步。兩岸累石作基階,節節相次,大木縱橫,更鎮壓,兩邊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橫次之,施鉤欄,甚嚴飾。橋在清水川東,此河上握橋之始也?!庇嘘P專家學者經過多方考證和實地查看后認為,認定河厲橋的建造時間和地點,應與吐谷渾活動的地理范圍、整個交通狀況、橋址的自然條件及其內外聯系的需要相結合。河厲橋的建造與河南道的形成是相聯系的,而河南道的形成大致在南北朝初阿豺被宋少帝封為澆河公的那一時期。因此,河厲橋的修建時間大約就在南北朝初期,這與東晉義熙元年至義熙十四年(公元405年-公元418年)之間,西秦在枹罕修建飛橋的時間,相差不遠。南北朝初期,吐谷渾的活動中心在澆河一帶,澆河附近有一橋通黃河南北是合乎邏輯的。而且,據《循化志》載,清水河即保安河,與澆河距離不遠。從《水經注》“橋在清水川東也”的記載考查,此橋確切地點當在今循化縣古什群峽口。此處河面狹窄,只有15米,兩岸突起,巨巖層疊,為天然的建橋橋址,且后來在唐宋以至清代、民國時期,都有建橋的記載。
“河厲橋”為木制“握橋”,是從兩邊將橋面鋪平,至頂部相接。此橋為東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由當時活動于青海地區的吐谷渾人所造,在中國歷史上是黃河上游建造的第一座實體木橋。河厲橋的修建,在青海橋梁史上是一個創舉。它第一次以木橋的實體飛跨黃河,而且橋型新穎,工藝精湛。該橋在險谷陡崖鋪設伸臂木梁,好似飛渡,故有“飛橋”之稱。另因橋梁系木材縱橫相間疊起,層層向河中挑出,中間相握而成,故也稱為“握橋”。這種橋結構科學,施工簡便,故在西北地區廣為采用,并延續了上千年的歷史。同時,它還成為現代懸臂梁橋的先驅,其影響甚為深遠。
由吐谷渾修建的黃河上游最早的木質握橋,歷經300余年的起起落落,在吐蕃向甘青地區擴張后,唐龍朔三年(663),東部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吐蕃勢力控制循化地區。這座橋作為黃河渡口軍事要地,也成為了一個地理坐標。藏語稱此地為“贊巴”,為“橋”之意,后來轉音為“贊卜”,漢語意即“險要、險峻”。
據《宋史·王厚傳》記載,時隔五六百年后的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人們又在古什群峽口造起了一座黃河橋,稱為“大通橋”。至1934年,經當時的青海省政府決定,在修建貴德黃河浮橋的同時,在循化上述橋址處,建造了一座長48米的原始木結構握橋。此橋后被大洪水沖毀。1941年當地重建古什群黃河“握橋”。歷經一年多的時間,一座新的握橋在古什群渡口落成。
古什群峽兩山對峙,崇山峻嶺,高聳入云,陡壁如削,蔭天蔽日,形勢十分險要。黃河入峽后,因河道狹窄,河中礁石暗伏,滾滾河水咆哮而下,登頂觀景,蔚為壯觀,循化古八景中有“什群急湍”之稱。在這樣的黃河峽道里修建握橋是很困難的。但是,歷代勞動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克服了種種困難,創造了屬于他們的修橋方法:橋墩是用直徑約20厘米的圓木,橫豎交替架置,中以石塊填實,當地叫“木摞子”,當橋墩砌到一定高度時即先用直徑30至40厘米的圓木,置于橋墩中為橋身,像手臂一樣遞伸向河中,逐層向河中遞伸數尺。這種層層遞出和斗拱層層挑出的結構原理相同。一般疊十層左右,最高的有二十層。每層相隔約一米左右橫置一木條,木條兩端鑿挑出的木桿得以固定牢靠,同時在所有空隙中填充石塊。橫臥木與挑梁都是長十多米,圓徑三十多厘米的大圓木,橫臥木和一層挑梁下襯砌糯米、石灰粘接的大石條。梁木入土部分為防年久腐朽,四周填以卵石、石灰,并設通風口。挑梁上又橫壓大木一根,空隙用木塊塞緊。這樣就壘好了第一層,按同樣步驟壘第二層……依次疊加。直至兩端相隔近7米至10米時,就在兩邊挑梁上安放木簡支梁,再鋪上橫板橋面,橋就建成。在挑梁頂端的橫壓木兩頭豎立柱,用榫接聯成一體。在立柱與立柱中間,嵌進擋水板,減少風雨對挑梁的侵蝕。橋面上建橋屋,橋臺上修樓閣,使橋梁雄偉美觀。橋閣壓在挑梁底部,使橋更加穩固,挑梁挑出的長度與木材容許承受的力量很相適應,這些都說明當時的建橋者已有明確的力學概念?!拔諛颉敝Q最形象地揭示了伸臂木梁橋層層向河心挑出,直接相握的特點。
這些合抱之木都是從黃河上游的尖扎和循化文都溝原始森林砍伐而來。為了修建這座兵家必爭之地的橋梁,承建者在原始森林中砍伐最大最粗的松木,然后由撒拉族水手“筏子客”運到古什群渡口。
20世紀40年代修建的古什群橋,兩側沒有像古時候那樣“施勾欄,甚嚴飾”,而是采用了軍事門樓的磚砌護欄,燒制的青磚尺寸巨大。兩岸的橋頭堡門樓上設計有垛口,門洞楣上也有簡單的鏤空雕飾,橋面上建有木雕廊道,圖案造型無從考證??上?,此橋在1949年被潰逃的國民黨士兵燒毀,大火整整三天沒有熄滅,熊熊火焰在十里之外都能看得見。
這個渡口處的橋梁經過千年的演變,它的名字由漢朝的“逢留河橋”到東晉吐谷渾時期的“河厲橋”,至宋代的“大通橋”,再到民國時的古什群橋。
時光流轉,硝煙散去,古什群峽臥橋已不復存在,只有兩岸陡峭的崖壁和奔流的黃河水,向人們訴說著歷朝歷代在古什群峽上建造過的握橋以及和它們相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