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昔日撂荒地 今日換新顏
撂荒地“舊貌換新顏”。安真龍 攝
霜降時節,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秋收工作已經全部完成,村民們開始盤點一年的收成。在閑話家常中,“撂荒地”成了村民們熱聊的新詞。
五十鎮上灘村村民李公卻說:“開春的時候,縣農業部門提供給了化肥、農藥、地膜等物資,再加上政府抓得緊,把這幾年沒種的撂荒地全都種上了,現在看看,還是對著,要不然,就把錢兒丟掉了?!?/p>
互助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夏秋時節來我們松多藏族鄉花園村、五十鎮上灘村等撂荒地整治區轉一轉,你會發現那個景色美啊,金黃色的小麥、油菜隨風波動,海拔高一些的山地里那綠油油的燕麥競相生長,哪里能想到長滿作物的莊稼地在年初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p>
對此,土觀村的會計李寶琦表示:“自從家里兩個丫頭考上大學后,因無勞動力,山上的地就沒種過。今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建議下,我把山上的地流轉給了合作社,剩余的地以農業生產托管方式種了油菜,光地租費都能收2000元,再把剩余的地用收割機一收,又能收一萬多塊錢?!?/p>
土觀村黨支部書記李長青說:“今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了以后,又發了種糧補貼,國家的政策對我們老百姓實在太好了!往后,我們要牢牢堅守今年撂荒地整治成果,堅決不讓耕地再度撂荒,積極挖掘和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優勢,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模式,在保護耕地安全的同時,想方設法,增加群眾收入?!?/p>
互助縣作為青海省農業大縣之一,耕地面積占到全省的八分之一以上,落實好耕地保護政策,對全省有農業發展有重要的意義。今年,互助縣把撂荒地整治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手段,在認真摸排的基礎上,采取措施,凝聚起“耕地紅線不能踩、糧食安全底線不能碰”的思想共識,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配合、公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全縣完成復耕復種撂荒地1946.67公頃,整治率達100%。全年種植各類農作物6.4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3.82萬公頃,較去年增加了633.33公頃,實現了撂荒地“變廢為寶”,成功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通過土地流轉和作物種收、田地管護用工增加了農民收入,助力了鄉村振興。